上海工业旅游
EN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行业动态 >

“三转一响”博物馆:承载时代记忆

小时候妈妈巧手裁剪做新衣服的缝纫机,年少时和朋友一起上下学骑的自行车,谈恋爱结婚组建家庭时他(她)送的手表,曾经听过流行歌曲的“半头砖”录音机,看过《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的黑白电视机……走进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看着那一件件似乎昨天还在使用却已远离我们的生活、蒙上岁月沧桑的老物件,记忆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唤醒。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周村古商城芙蓉街13号的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倾听博物馆创始人张维杰的“三转一响”情缘以及与藏品有关的故事。


乡愁情怀:催生特色民间博物馆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指的是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渴望拥有的奢侈品,代表的是那时人们理解的小康生活。那时小伙骑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去相亲约会,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张维杰告诉记者,他生于1957年,结婚时家里生活不算富裕,只有一台“双喜”牌木壳收音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是爱人李凤华娘家陪送的。或许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留下的记忆太过深刻,张维杰对于这些老物件,有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

上世纪90年代末,张店区马尚大集上,张维杰以40元的价格买到一架儿时曾梦寐以求的座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昔日需要“耗费巨资”、还得有票证才能买到的“稀罕物”,被当作废品处理甩卖,他感到十分痛惜。


从此,一有空闲张维杰便赶大集、逛旧货市场,碰上心仪的老物件,就花钱买下。20多年来,他几乎将所有“私房钱”和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三转一响”收藏与研究中。从百年前的洋车、怀表、座钟、留声机,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主生产的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从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的“三转一响”日用工业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子电器产品,靠着一份执着和坚守,张维杰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藏品。从山东理工大学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博物馆的筹建中。2017年3月,恰逢他60岁生日,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在周村古商城开馆,张维杰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座收藏、陈列展示“三转一响”时代记忆的民间综合性博物馆。”


张维杰老家在周村,有着深厚的恋梓之情。博物馆游览的第一站,是张维杰用藏品按照当时工作人员回忆复原的“周村区广播站”。一台油漆剥落的设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张馆长介绍说,这是周村区广播站的第一台播音机。他告诉记者,一位名叫宋丽的播音员(后来任周村区广播站站长)来博物馆参观时,一见广播机工作台就噙着泪花扑了上去。“这就是我用过的那个(广播机)”。宋站长还说起当年的一件趣事:有一年冬天,她错将本该定在5点的闹钟定在了3点,闹了个“乌龙播音事件”,让不少人天不亮就起床上班出工。2018年11月,在周村区广播站工作了一辈子技术工作的曹忠老先生,亲笔题写一首诗抒发自己参观“三转一响”博物馆的感想和对博物馆创始人张维杰的钦佩之情:“三转一响展历史,实物告知当年事。件件知识示众知,奉献精神令敬之。”


 张维杰讲解“三转一响”的由来



实物记录:传承淄博工业文化记忆
500多平米的展室,却被琳琅满目的展品显得有些拥挤狭小。其实,张维杰目前拥有“三转一响”及相关书籍、票证、音像制品等藏品万余件,而在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也是一样。这里有很多珍贵的藏品,比如开国大典同款立式麦克风,一百多年前瑞士专门为中国皇室生产的钟表、欧美国家最早在中国设立领事馆使用的留声机、一战后德国生产的自带发电机、打气筒和维修工具的自行车……但在张维杰眼中,真正促使他全身心投入的,却是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承载的时代记忆。他最看重的镇馆之宝是一辆自行车。1998年,听说白云山下一户农家有据说是抗日英烈“一马三司令”的马耀南骑过的自行车,张维杰亲自登门,软磨硬泡,终于“淘换”回来。如今配以相关资料,放在专柜中陈列展示。


张维杰告诉记者,在收藏的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三转一响”藏品承载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淄博轻工业发展历史,更体会到了对本地老物件的收集对于一家民间博物馆的特别意义。“淄博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的历史已有200多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逐步建立起了品类齐全、功能先进的完整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工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轻工业制造也颇具规模。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有义务进行抢救式收藏与研究,以实物的形式记录辉煌的淄博记忆。”周村生产“限量版”的手表、双喜牌电视机、“千里马”自行车、淄博无线电一厂到十三厂所生产的各类电子产品……除专设“淄博无线电工业溯源”展区、《周村音韵》展窗外,馆中其他展区也时常可见淄博乃至周村的标识,其中都寄托着张维杰那份浓浓的乡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淄博无线电五厂当年仿制的“北京牌”电视机的故事。这台电视机的设计者之一是旅美科学技术工作者吴隆武先生。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曾经在淄博无线电五厂工作了8年。期间他和另外两位同事组装设计了淄博最早的两台“北京牌”电视机,机缘巧合之下被张维杰收藏。得知消息后,吴先生专程携夫人回淄博来博物馆看望自己参与设计、亲手组装的电视机,并欣然捐赠5万元支持博物馆发展。在捐赠仪式上致辞时,吴先生由衷地说:“非常感谢张馆长能这样有心,把这台电视机保留下来。张维杰先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把展品有层次、有深度、有序列地陈列,我非常佩服。”


正如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来博物馆参观留下的题词,“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这些老物件,人们可以走近民族工业那些渐行渐远的时代,这不仅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也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各式缝纫机


上海牌手表


周村区广播站第一台播音机



来源:淄博晚报

本文仅作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备案信息:沪ICP备14035353号-1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扫微信,关注我们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 ZTU设计

备案信息:沪ICP备07024080号

扫微信,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