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旅游
EN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线路推介 > 薪火记忆 苏河焕颜 >

徐汇滨江:文化动能激活工业遗存,旧工业岸线华丽转身①

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大工业厂区,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作为20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徐汇滨江把握世博、浦江贯通契机,推进地区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活化利用珍贵历史遗存,串联成线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而究竟有多少岁月遗珠重焕光彩?让我们去徐汇滨江一起了解!

4c4bcc24f684e31c524cc5048a7814a0.png


第一站:铁路南浦站


1907年,即清光绪三十三年,南浦火车站建成启用,当时成为日晖港货栈。日晖港货栈是当时上海地区唯一自备专用码头的铁路车站,因此主要负责黄浦江上货物的装卸,并和上海南火车站分别负担着沪杭铁路的货运和客运任务。


历史渊源

微信截图_20230606132754.jpg


见证上海口岸开放。

1843年上海开启“五口通商”,1898年8月,英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筑“五路”利权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沪杭甬铁路。为地址英美对浙江铁路权的争夺,1905年浙江绅商在上海斜桥洋务局机会,要求废除沪杭甬铁路借款草约,决定成立商办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以商股作资本自办沪杭甬铁路,此举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纷纷向沪杭甬铁路出资购股。1906年元月开始兴建沪杭铁路时,先在新龙华站至日晖港码头建成一段铁路,同年建造了日晖港货栈,用于运输修建沪杭铁路用的大量钢轨、钢梁、水泥、道碴、枕木等铁路物资。

经历抗战炮火重生。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南火车站被日军炸毁成为一片废墟。其货运业务和小部分客运业务被日晖港货栈接收。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国家将日晖港车站改建为上海铁路分局上海南站。该站担负着上海市区、郊县物资运输和江、浙两省的水陆联运任务,被称为上海的“南大门”。

世博契机重获新生。

2010世博会召开,黄浦江两岸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转变,南浦站卸下了其货运枢纽的重担,大面积的仓储及货运线被还原为净地,相关的业务也被交替至闵行站。践行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南浦站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仓库变身美术馆,沿江部分被精心打造成为徐汇滨江开放空间,原址内的一段2.5KM的铁轨、两座标志性的龙门吊、一座火车头和几列绿皮车箱得以保存下来,向往来游玩的人们叙说过去的货运繁盛景象。


独特风貌

微信截图_20230606132806.jpg


铁路南浦站南面紧邻黄浦江,东西两侧为码头,主体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结构。保留厂房建筑建于 1950 年代,为大单跨空间,沿江一带有塔吊构架,场地开阔,为典型的工业时代的场站结构与风貌。火车头、绿皮车厢及旧时铁轨,则代表了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铁路运输的真实面貌。

南浦站保留的 18线仓库建于1980年,1988年成为重要货物命库,建筑高度10m,主要材料为水泥和青砖。布局采用单层双跨,东西向布置,2组门式框架并列排列,形成29m的大跨度仓库。外部屋顶呈双弧形形态,兩棚自屋顶顺接挑出,宽度与原月台相同。龙门吊建于 1980 年,钢结构,可利用地面设置轨道移动,吊车下部可以通货车,完成火车与船之间的货物转换,超重吨位较大。

铁路南浦站的众多保留构筑物,和徐汇滨江其他工业遗产,如北票码头保留煤漏斗、系缆桩、上海飞机制造厂老厂房、上海水泥厂筒仓、上粮六库等共同构成民族工业“铁煤砂油”全产业、全图景的生动记录,并通过保护性开发持续讲述黄浦江发展的故事。

过去的货运场地成为开放的绿地空间;过去装卸货物的龙门吊变成了浦江边游客打卡的标志景观;过去繁忙的铁轨,变成了供游人体验玩趣的谷地花溪,这里成为了公共开放空间里兼具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互动体验空问。承载着时代记忆的优秀工业遗存在后工业时代中获得了重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为滨江开放空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载体资源。


遗存新生


微信截图_20230606132815.jpg


借助 2010 年世博会契机,徐汇滨江全面启动地区整体城市更新。以活化区域历史遗存为核心,打造“人民水岸”为目标,遵循“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的设计理念,实现城区形态和公共空问的更新再造。201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浦江两岸 45 公里全面贯通开放的部署,进一步加速区域能级提升,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的华丽转变。

仓库变身高水平美术馆

原铁路南浦站十八线仓库改造为上海“星美术馆”,由法国当代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美术馆创办人何炬星先生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研究者与推动者。建筑改造充分尊重厉史建筑,以文化展示功能为基础,重塑场地特征,形成全新的文化休闲场所,成为上海西岸“美术馆大道”中独特的文化亮点。美术馆为单层建筑,保持原建筑轮廓,强化与开放空问的联系,构建独特的、与公众互动的展览空间。

保留的坡屋顶形式,形成室外公共区域遮风避雨的缓沖空间,屋顶的金属材料和玻璃天窗完美结合,幕墙和玻璃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微妙而自然的景观效果。

铁轨变身谷地花溪

美术馆北侧保留贯穿场地总长达2.5千米的一段铁轨及枕木,打造谷地花溪,已成为上海市民品味历史、感受悠闲的最佳去处。昔日的枕木经过处理,化身成为现在遍布在徐汇滨江开放空问的长椅。高大的龙门吊和曾经的火车头,默默地述说着上海过去的历史,成为让城市更美好和更具想象力的改造典范。



返回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备案信息:沪ICP备14035353号-1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扫微信,关注我们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 ZTU设计

备案信息:沪ICP备07024080号

扫微信,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