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旅游
EN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行业动态 >

“零的突破”!中国工业博物馆10件馆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近日,中国工业博物馆传来喜讯:中国工业博物馆内的171件珍贵文物分别被鉴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要知道工业类文物能被鉴定为珍贵文物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馆内众多藏品能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二级和一级文物实在是难能可贵。中国工业博物馆也为此实现了馆藏国家一、二级文物“零的突破”。




376分之10!

工业类文物评级很难,工业类文物专家奇缺


众所周知,文物等级认定工作是一项专业、细致、严谨的工作。按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才能被定为一级文物。

据中国工业博物馆展陈研究部部长程大江介绍,工业类博物馆是近年兴起的,传统博物馆的做法,不完全适用工业类博物馆。同时,在我国工业类文物专家很少,鉴定专家多是稀世珍宝、传世类专业的,从他们的角度能评选上国家一级文物,是非常不容易的。

据了解,中国工业博物馆于今年年初就启动文物定级工作,历时大半年时间,也是工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定级工作。为更好的完成文物定级工作,“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中国工业博物馆从文物的来源、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历史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累计查阅文字资料和档案300余件,邀请工业专家和铸造厂老领导老工人等有关人士举行座谈会4次并形成音频档案,网上查询并下载相关资料400余份,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编制完成了376件的文物定级申报材料。 文物专家们多次召开论证会,从文物的类别、质地、年代、名称、形态特征、历史价值等方面对藏品进行逐一研究分析,经过严格筛选判断,最终确定1950年宋庆龄曾乘坐的前苏联产吉姆汽车、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核电建筑用屋根平瓦、20世纪50年代沈阳铸造厂熔炼设施1套7件,共10件藏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0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俗称“十八罗汉”之一)制C630型机床、1986年国内第一支管模等67件藏品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94件藏品被定为三级文物。


岁月流金

宋庆龄乘过的吉姆汽车和《新中国向前迈进》


走进展馆就像回到了铿锵有力的岁月,红绿灯开启又关闭。中国工业博物馆里有很多车,其中,1950年宋庆龄曾乘坐的前苏联产吉姆汽车被认定为了国家一级文物。除了文物价值,这台汽车背后的故事更加意义深远。



这台吉姆汽车是宋庆龄在辽宁考察期间乘坐过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宋庆龄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1950年10月至11月的东北之行,是宋庆龄担任新中国领导人后的首次出巡。在视察辽宁期间,宋庆龄先后到沈阳、鞍山、大连和旅顺港等4座城市,视察了鞍山钢铁公司、大连造船厂、东方文化博物馆等单位。看到祖国建设事业在开国后很快得到恢复,边防得到巩固,宋庆龄十分高兴。考察结束后,宋庆龄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汇报信,信中写到:“毛主席,在您的指示下,我这次对东北地区做了一次访问,使我有机会了解了许许多多通过土改翻身的农民,还有那些现在已经当家做主的工人和矿工们。我亲身感受了工农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这是我生平所经历最有意义的一次考察和学习。为此,向您致以最最深切的感谢!”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宋庆龄整理出了长篇调研报告《新中国向前迈进——东北旅行印象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并出版单行本。


全套“原始”铸造熔炼设施

至今仍能启用


众所周知,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在原沈阳铸造厂厂区基础上改造而来,因此原沈阳铸造厂保留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全套的铸造熔炼设施更显得弥足珍贵。此次鉴定,20世纪50年代沈阳铸造厂一整套熔炼设施中的7件藏品被认定为了一级文物。包括“退休”的10吨冲天炉、2件铁水包、冷渣罐、炉后配料斗、还有2件提升机,共1套7件。



10吨冲天炉是一种竖式圆筒形熔炼铸铁的铸造设备。长12米,宽14米,高27米,重达300吨。因炉顶开口向上,故称冲天炉。它是铸造行业比较原始的、大口径、大吨位、长炉龄的冲天炉,是馆内最能反映铸造原始风貌的非常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它与现在的冲天炉无论外形、结构还是工作原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台冲天炉每小时可熔炼铁水10吨。据老工人介绍,他们当年最高时一小时熔炼铁水15吨!该冲天炉建于1957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炉子。到2007年4月17日熔化最后一炉铁水后封炉,运行了整整51年。”中国工业博物馆宣教部部长于泽玄介绍说,半个世纪里,这台冲天炉总共熔化了近百万吨铁水,生产了60余万吨铸件,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冲天炉同样被鉴定为1级文物的还有炉后配料斗、提升机、冷渣罐和铁水包。

炉后配料斗是一种冲天炉炉后配料装置(包括支架),为后续的熔炼过程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料保证;提升机是用于输送炉料到冲天炉加料口的设备;冷渣罐是一种炉前用于盛装熔炼铁水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熔渣的容器;铁水包由主体、吊杆、助力器与手轮四部分组成,是用于铸造车间浇注作业的设备。

望着这套锈迹斑斑的铸造设施,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步入曾经焊花飞迸、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至今日,这套设备,如果重新保养,仍能启动运行工作!”程大江说。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孪生兄弟”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10天前刚刚确认图案的国徽正高悬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枚金光闪闪的木质国徽是应急之作。因此,必须抓紧制作一枚金属国徽,来替换木质国徽。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光荣地落在了铸造技术方面闻名于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身上。当时,沈阳第一机器厂刚恢复生产,车间仅能用勺炉生产一些维修弹簧和简单的零配件,要完成国徽这种高精度铸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全凭工人们的经验手工操作。没有化铝罐,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从接到任务起,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车间内彻夜灯火通明,工人们白天黑夜连轴转。最终,在沈阳第一机器厂的烈火中,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终于熔铸出来。1951年5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劳动节,在全国人民欢度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终于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当时共生产了大小不等的67枚国徽。我们馆这枚国徽,是跟天安门广场上的那枚国徽同比例、同尺寸、同工艺、同材料、同一批人浇铸而成的,为此,也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于泽玄说。



同样被专家们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还有2012年核电用屋根平瓦。是一成型球铁板件,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曾为某核电站建设生产,其设计理念为球铁型材打眼镀锌后直接装配,产品结构超薄、超长,代表当时国内高难度的制造水平,荣获2012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

一件展品、一个故事,如同一根串联情感与精神、文化与历史的红线,不但带我们穿越了时间,更让我们领略了时代、工业发展的轨迹,筑起了中国工业自豪向上的精神大厦。




信息来源:沈阳晚报

本文仅作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备案信息:沪ICP备14035353号-1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扫微信,关注我们

上海工业旅游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 ZTU设计

备案信息:沪ICP备07024080号

扫微信,关注我们